本文出自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KkLLqMKeQUUPRieDv8y_x.l3/article?mid=11701&prev=11702&next=11700&l=a&fid=17 網絡轉發,如有侵權,敬請告知刪除!
黃瓜水 除腳臭差距頗大的姐弟戀???煎熬許久???洗鞋子台中除腳臭的方法泡醋治香港腳
投資理財是「選擇題」,不是「是非題」!
要說近來最「夯」的討論議題,應該就是「反核」與「擁核」間的攻防。兩造雙方都拿出許多的研究與數據,做為支持自己論點的佐證。在此同時,也達到打擊對方的目的。
暫先撇開「反核」與「反核四」的不同,多數反核者的理由,不外乎是風險太高,而且一旦發生了,也許半個台灣的人都會「不見了」;至於擁核者,則認為核電的成本最低,捨棄不用之下的電費成本可能不是一般人能夠負擔…
筆者的一位朋友在臉書上,用反諷的方式做了以下的形容:「反對核四,也反對核一至核三,當然也反對火力發電的空氣污染,更反對電價上漲,但也絕對反對停電。
此外,也反對物價上漲、反對薪資不漲、反對減少勞退給付、反對增加勞保費用。最後,順便反對一下『債留子孫』」!
也許讀者已經能從中看出一些矛盾的問題:天底下的事物,非旦不會「樣樣得意、事事完美」,還有可能「順了姑意、逆了嫂意」,最後的結果是:兩邊都沾不到好處。
所以,不管是核能議題,還是投資理財的決策,全都不是「二選一」的「是非題」,而必須是在眾多選項中,選擇一個「雖然不甚滿意,但還可以勉強接受」,或者是在眾多不喜歡中,挑一個「最不討厭」的標的。
一直以來,有不少親朋好友,都會拿著市面上理財專員或壽險顧問推薦購買的商品,問筆者「可不可以購買」?
但每一次,筆者總是會不厭其煩地問對方以下幾個問題:
你為什麼想要投資?
你的目的是什麼?
是「短線獲取高獲利」?還是你想要定期定額投資,做為整個資產配置當中最核心的那一塊,只想穩當投資及保本,投資報酬率最起碼要高過或等於銀行定存,但絕對不能忍受本金與利息的損失?
至於投資的這筆錢,是額外投資的錢嗎?
如果它全部「虧」掉了,也一點都不會心疼,或是最少是「不致於影響個人或家庭的正常生活」?
筆者非旦不會立刻拋出答案,而是用一連串的問題「反問對方」的原因是:如果投資人如果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、找出自己的需求,其結果就會因為「意志不堅」而頻繁改變投資標的。
長期下來不僅讓手續費吃掉所有的收益,更容易落入不斷虧損的輪迴中而無法自拔。
相信只要是有投資理財經驗的人,都應碰過以下的場景。每一位理專講得都是頭頭是道、有憑有據,完全無法精確對焦。有時候,不同理專間的建議還可能相互衝突,更讓人難以決定。
話說筆者有一位朋友,近來問筆者「可不可以投資高收債基金」?我對她為何單挑高收債基金?她說是某位銀行理專推薦她:可以贖回一檔不賺錢的基金,並把錢轉到報酬率較高的高收債基金上。
但是,另一家銀行的理專則告訴她:現在高收債風險已高,再加上她有一檔月配息的債券型基金,全都是以美元計價,以「風險過於集中」,且「美國債台高築,美元很可能因為調降評等而貶值」為由,建議她轉成澳幣計價的商品…。
這位朋友聽了不同理專的不同建議後,反而更變得完全無所是從。
當然,要能夠在眾多優、缺點並列的投資標的中,做出正確的判斷及選擇,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是。因此,筆者建議有此困擾的理財朋友們:既然投資理財的決策過程應該是個「選擇題」,而不是「是非題」。那麼,未來當民眾面臨任何一項投資理財決策之際,以下的步驟及做法,是絕對有效而且有所幫助的。
首先,心裡要有定見,不能隨波逐流,否則,就很容易受到銷售人員人云亦云,或是市場消息所左右。
假設心裡打定主意,就是要長期投資,而且是做為核心投資、低風險、比市場利率高的商品,會列入「口袋名單」的選擇,就可以剔除掉無關緊要的項目。
而如果是投資人「虧了也不會心疼」的錢,目的只是做為「短打(短線投資)」,或是「學習經驗」之用,又有誰能說「哪裡熱門哪裡去」的原則,或是「追求高風險、高報酬」的投資標的,就一定是「罪大惡極」的錯誤呢?
其次,要決定可否投資,凡事得先看趨勢。
必先「趨勢對了」,接著才挑個別公司的商品。當然,不管是趨勢的確認,或是不同商品、標的間的比較,都需要正確而客觀的數據,才有助於決策的訂定。
有興趣及需要的投資人,可以向不同的理專處獲得資料,甚至用「交叉詢問」的方式(也就是用甲理專的資料及理由,問問乙理專的看法及解釋、理由)進行。儘管中間一定會有南轅北轍的差異,但筆者總是相信:越是經過反複思考及辯論所得出的結論,就越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。
再者,期間長的是「趨勢」,短的則是「流行」。
而且,有時候趨勢會與流行的主軸互相牴觸。此時對長期投資者來說,短線的回檔就是長期投資的極佳加碼買進時點。
第四,「項目越多、功能越是花俏」的商品,不是不能買,而是要看「對自己合不合用」?凡是不合適的功能都是累贅,也可能是未來投資虧損或失敗的禍源之一。
舉例來說,長期投資且完全沒有外幣需求的人,也不必極力配合理專「外幣應多元化」的原則,而刻意把「計價幣別」與「投資標的」完全不同(例如投資美國債券型基金,卻是用澳幣計價)。
又或是尚未有退休,以及不是手邊有一大筆「現銀」的有錢人,其實沒有必要趕熱鬧去買「月配息基金」。
因為那每月少少一點的配息,很可能就會在吃吃喝喝中給消費掉了,而不是真正儲存起來;更有甚者,每月配息也不過是基金淨值的「提早發放」而已(當投資績效不佳時,基金每月雖有配息,但淨值卻是越來越少)。
最後,筆者想要說的是:
這天底下真的沒有100%「可以」或「不可以」投資的商品,其間的抉擇完全是看個人的主、客觀需求及條件而定。除此之外,不同種類的商品,也能夠在不同的人生理財規劃期間內,發揮一定的階段功能。相信有了以上的決策模型,一般理財大眾都能夠輕鬆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那個決定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pob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